
确定高关联度和低竞争节日需结合品牌特性、市场分析、竞争态势及用户需求进行系统评估,以下是具体方法:
一、高关联度节日的筛选标准
品牌与节日的强逻辑关联
环保品牌可借势世界地球日,强调可持续理念;
传统食品品牌在中秋节主打“团圆”概念,强化家庭情感联结。
母婴品牌优先选择儿童节、母亲节,因目标人群(家长/儿童)与节日受众重叠。
运动品牌适合国际体育日、全民健身日,可关联运动装备、健康理念。
产品/服务契合度:节日的核心场景需与品牌功能高度匹配。例如:
文化符号共鸣:挖掘节日的象征意义与品牌价值观的契合点。例如:
用户行为与需求匹配
教师节推出“感谢师恩”活动,通过定制礼品或用户故事征集增强参与感。
情人节期间,鲜花、珠宝、餐饮的搜索量激增,适合相关品牌布局;
春节前,家电、年货礼盒的购买需求集中,可针对送礼场景设计促销。
消费场景分析:通过历史数据或用户调研,识别节日期间的高频需求。例如:
情感需求挖掘:结合节日情绪(如感恩、怀旧、浪漫)定制内容。例如:
数据驱动验证
若竞争对手在双十一期间销售额显著高于其他节点,说明该节日对行业关联度高。
若某品牌在端午节通过“龙舟DIY”活动实现用户增长30%,可列为高关联度节日。
历史数据复盘:分析过往节日活动的转化率、互动率等指标,筛选效果优异的节日。例如:
竞品对标:观察同行业品牌在特定节日的投入力度和效果。例如:
二、低竞争节日的挖掘策略
细分市场与小众节日
南方品牌可借势“冬至吃汤圆”习俗,北方品牌则围绕“冬至吃饺子”设计活动。
世界读书日对出版、教育品牌是核心节点,但其他行业可借势“知识付费”场景;
国际护士节对医疗品牌关联度高,但健康科技品牌可通过“关爱医护人员”切入。
垂直领域节日:针对特定人群或兴趣的节日,竞争压力较小。例如:
地域性节日:结合地方文化或习俗,打造差异化营销。例如:
竞争态势分析
春节、双十一等节点用户注意力分散,而“世界睡眠日”等节点用户专注度更高,适合深度内容传播。
若某节日期间,头部品牌在搜索引擎的广告出价普遍较高,说明竞争激烈,需谨慎投入;
若小众节日的社交媒体讨论量低,但目标用户浓度高,可视为低竞争机会。
行业投入监测:通过广告投放数据、社交媒体话题量等指标,评估节日的竞争激烈程度。例如:
用户注意力分散度:选择用户关注度未被过度消耗的节日。例如:
创新节日与自造节点
冬奥会期间,运动品牌可推出“冰雪运动周”活动,借势体育热度。
亚马逊Prime Day通过独家折扣吸引会员,形成品牌私域流量池;
星巴克“红杯节”通过限定杯型设计引发社交分享,强化品牌记忆点。
品牌专属节日:通过会员日、周年庆等自造节点,建立用户忠诚度。例如:
热点借势:结合社会话题或流行文化创造临时节点。例如:
三、筛选工具与实施步骤
节日日历工具节日类型节日名称日期关联行业竞争程度(高/中/低)
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食品、礼品、旅游高
电商节日双十一11月11日全品类高
小众节日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出版、教育、知识付费中
自造节日品牌会员日每月8日全品类(私域用户)低
使用Excel或专业工具(如运营派提供的节假日表)整理全年节日,标注类型(传统/电商/小众)、时间、关联行业及竞争程度。
示例表格:
优先级排序
高关联度+低竞争:优先投入资源(如小众节日、自造节点)。
高关联度+高竞争:差异化策略(如创新玩法、情感共鸣)。
低关联度:谨慎参与或放弃。
动态调整机制
每季度复盘节日效果,根据市场变化(如新兴节日流行、竞品策略调整)更新节日清单。
示例:若某年“618”竞争过于激烈,可转而重点布局“世界环境日”等低竞争节点。


